跳到主要內容區
:::

[bofællesskab] 丹麥的四合院

白明奇 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今年,台灣和加拿大成為AAL (Active & Assisted Living) 論壇在歐盟之外的會員國,受到科技部的請託,有幸和本校蘇芳慶副校長及北醫大醫工系彭志維主任代表台灣來到丹麥歐胡斯(Aarhus) 與會,頗受禮遇。

    這次會議很特別,大會安排與會者進入丹麥家庭共進晚餐。從根本哈根飛往歐胡斯的螺旋槳飛機上,我和鄰座聊天,這位賢弟是荷蘭人,被公司派駐丹麥工作,當聽說我隔天晚上將被邀請到丹麥人家裡共進晚餐,他嚇了一跳!他說來丹麥工作已經五年,這之間只有兩次進入丹麥人家中。更難得的是,當我抵達開幕會場,才知道當初報名參加這個活動的人太多了,最後只有少數人能夠真得成行。

    經過幾次聯絡,主人Anna Voss女士約在她服務的輔具展示公車碰面。我們於傍晚離開會場,安娜特別安排一個經由海岸與森林的路線,風景十分優美,還經過一個史前人類博物館,沿途看到養馬人家,對我來說十分特別。Anna中途停在一個港灣,讓我們看看他們的船,這真的令人羨慕!我跟他說我們安平製造的遊艇可是世界出名的。

         安娜的父親出生於丹麥,是小兒科醫師,後來到瑞典偏鄉執業,安娜因此也自認為是瑞典人。

          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bofællesskab建於1980年,共有12戶,可以邀請家人同住。此處建築上有著紅色的牆面,甚至在門前懸掛瑞典國旗,完全是瑞典風格。Anna家於1992年搬來這裡,轉眼也快27年了。這裡有共同廚房與一個大廳供用餐與辦活動之用,每天並輪流排定廚師,以烹煮供餐。除草機等工具、花園、玩具也是共用,彼此互相照顧與支援。

    據稱,最早的共居(bofællesskab, living community) 1960年代始於丹麥,在當時有人提出小孩應該有100個父母的概念下產生。後來,bofællesskab也被介紹到北美,轉變成cohousing communities,有點類似中國的四合院。  

    我們先到處走走,草原上有鞦韆、滑梯、彈跳、沙坑等,還養了許多健美的土雞。Anna有隻很聰明的邊境牧羊犬,咬著一個綠色的球要我扔得遠遠的,好讓它表演立刻找回來的技巧,然後重複,再重複,這讓我重溫與狗玩樂的記憶。

    我們洗手之後來到大廳,不知不覺又進來了很多人,大約有4-5戶人家,包含幾個好可愛的小孩。桌上有本冊子,我以為是聖經,原來是歌本;大家依序盛完菜,唱了丹麥國歌後就開動了。小孩跑來跑去,也有小孩大哭,吃完飯,小孩就到外面遊玩,這可能就是丹麥鄉間日常的真實世界。

    天黑了,我們返回Anna家泡茶、喝咖啡聊天。冬天的時候,Anna寧願騎腳踏車到12公里外的市中心上班,為一家生產輔具的科技公司工作,因為開車所花的時間未必較少。Anna一副充滿活力健康的模樣,當我問他丹麥老人快不快樂?他收起笑容,說擔心得失智症,也很害怕孤單。我感覺Anna內心有些焦慮及莫名的恐懼,她在公部門上班的先生Henrik則比較正向。

    與我同行的與會者Dr. Antonija Balenovic來自克羅埃西亞(Croatia) 的首都Zagreb,她曾經留學德國慕尼黑,原來在國立醫院擔任核醫科醫師,先生是開業牙醫。我們也聊一下該國的醫療狀況,由於制度不健全,醫師紛紛出走或變更路線,經過幾年,逐漸回流,社會上人民彼此不信任。

    八點多我們即告退,狗兒顯然依依不捨。Henrik載我們回市區,這次走大馬路,很快便抵達歐胡火車站附近的飯店。

發布日期: 2019-10-05
瀏覽數: